有画向党说(第37期)|国画《八女投江》
作品:《八女投江》
作者: 王盛烈
类型: 纸本设色
尺寸:145×392cm
作品欣赏
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举办“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邀请王盛烈创作一幅有关军事题材的作品,酝酿许久的“八女投江”成为王盛烈的创作题材。创作过程中,为了探索中国画在构图设置、情节设计、人物形象刻画等方面的可能性,表现女战士们坚定无畏、英勇不屈的气概,王盛烈画了无数草图,并摸索了很多方法。
《八女投江》构思素描稿之一
《八女投江》构思素描稿之二
经过长时间构思,王盛烈开始在中国画基础上借鉴西方绘画方法,将中国画的流畅线条与西方素描结构完美结合。画作笔墨严谨,人物造型扎实,线条厚重有力,从而既增强了画面的充实和稳定感,又与人物坚强不屈的精神状态相吻合。
在作品《八女投江》中,对于“水”的表现借鉴了南宋画家马远《十二水图》中的“层波叠浪”,体现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人物面部则采用了明暗处理,身体的造型体现出立体感,此外风吹动头发的动态感也展现得很生动。
画面中,冷云位于右边五位女战士所形成三角构图的最顶端。她用仇恨的目光望向后方追击的敌人,坚毅而凛然。左边江中的人物与右边山石上的人物也形成一个三角形,进一步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感与崇高感。漆黑的礁石、巨大的山体和波涛汹涌的大片江水占据了画面相当大的比例。
由此,人物处于苍茫天地与山石之间,从而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气氛。至此,无论在选材,还是技法上,《八女投江》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术界有关中国画改造的重要议题中产生了里程碑意义。
党史讲解
1938年10月上旬,日伪军部队偷袭了正在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畔宿营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第五军第一师,第五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主动承担了掩护大部队突围转移的任务,分别是第五军妇女团的政治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她们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毅然背起重伤的战友,一同跳下激流翻腾的乌斯浑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