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书画院(铜川美术馆)欢迎您!
你的位置:首页 > 党建工作

有画向党说 (第3期)|中国画《 转战陕北》

2022-02-08 16:06:14   来源:   点击:6720




                    一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有画向党说

                   一副精心创作的绘画

                   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

                   一颗向着党的红心 

                   青春的印记与人生的积淀

                   交织出这个美好时代的缩影

                    ...


  前  言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奋斗不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一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作为美术工作者也以笔墨丹青描绘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留下了一大批经典之作。这些党史美术经典,以鲜明的象征性和强烈的艺术张力弘扬了中国精神,既展现了艺术家们热爱祖国,热爱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也生动的描绘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在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之际,铜川书画院特策划推出“有画对党说”献礼建党百年,用“以画为本,以史为魂”的形式解析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将美术作品和党史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融党史题材于艺术美学之中,以壮阔恢宏的丹青画卷映照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提振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气,让我们党百年奋斗精神标识在历史和艺术长河中熠熠生辉。



Table

of

contents


/// 01 ///


▷ 画 说 党 史 ◁

《转战陕北》 石鲁 1959年 233×216厘米 纸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47年3月18日晚,在国民党军进攻延安已清晰可闻的枪炮声中,毛泽东、周恩来依依不舍地告别居住了十年的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伟大历程。临行前,毛泽东对前来送行的西北野战兵团的领导干部们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3月19日上午,西北野战兵团主动放弃延安。当天下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入延安,"占领"了一座空城。

西北野战军撤离延安后,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习仲勋等亲自指挥下,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确定的"蘑菇战术",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与比自己多达十倍的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邓宝珊的几十万军队在陕北高原周旋,不断地调动敌人,使其始终无法准确获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的位置,而不得不往返奔波,疲于奔命,造成补给等方面的严重困难,士气低落。而人民解放军则选择有利时机和地形,寻机歼敌,并于3月25日、4月14日及4月底5月初,连续进行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次歼灭战,共歼灭胡宗南部1.4万余人,有效地策应了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奠定了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重点进攻的基础。


3月25日,毛泽东与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在子长县王家坪会合。当天,毛泽东从任弼时那里听到了山西文水县年仅15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深受感动,当即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

3月29日,中央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讨论中央机关行动问题。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工作。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河北平山,担负中央委托的工作。随后,4月11日,又决定由叶剑英、杨尚昆等率领中央机关大部分工作人员到山西临县,组成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统筹后方工作。枣林沟会议后,留在陕北的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工作人员以及警卫部队共八百人组成四个大队,统归"直属司令部"(代号"九支队")指挥,由任弼时为司令,化名史林,陆定一任政委,化名郑位。为了保密和安全起见,毛泽东、周恩来也分别用李德胜、胡必成的化名,表示解放战争必胜,中国革命必成。从1947年3月撤出延安起,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坚持转战在陕北,物资供给等各方面条件极端艰苦,与敌周旋环境极其险恶,从容地指挥着西北和全国各个战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行动,真可谓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决定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斗争意志和胜利信心。

4月12日至6月8日,党中央在陕北安塞县王家湾停留56天,一个新的全国战略部署在这里酝酿形成。在此期间,毛泽东连电前方各战场高级将领,部署各路大军的作战行动,要求各解放区在内线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并准备转入战略进攻,将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从根本上动摇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统治。遵照党中央的部署,5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的孟良崮地区一举歼灭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及整编83师一个团,阻击歼敌共3万余人。5月下旬至6月中旬,西北野战兵团由安塞地区挥师西进,发起陇东战役,痛击西北二马。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8月,西北野战军连续作战5个月,转战陕北战役结束,胜利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Table

of

contents


/// 02 ///


▷ 作 品 赏 析 ◁

《转战陕北》创作于1959年,纸本设色,高208厘米,宽208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是石鲁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画发展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一个重要流派崛起的一面大旗。

《转战陕北》它表现的是1947年的西北战场上,毛主席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转战的场景。在画面上,毛主席正站在一座黄土山崖的绝壁顶上,正负手于后,遥望黄河。在他的前面,是陕北黄土高原的千山万壑,一层接一层的土塬遮住了天空。在毛主席身后,只有两兵一马。毛主席并不是正面对着观众,而是侧面对着观众。这样的一种构图,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新奇的,也是非常大胆的,在送审时虽然产生了许多争议,但最终获得了好评,通过了这一方案。

《转战陕北》是一幅历史画,也可以称为人物山水画,它打破了中国传统画中人物画与山水画的界限,将人物画和山水画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它看似是人物画,但人在画中所占比例很小;看似是山水画,却巧妙地通过山水凸显了人。画中人物占比虽小,但形神兼备。这幅画融合了高远和深远两种表现方法,通过独特的构成方式,塑造了毛泽东的革命胸怀和英雄气概。前面的近景是高远法,山体巍峨雄壮,用纪念碑式的构图方法,加上笔墨的厚重,给人以崇高伟大之感,很好地衬托了毛泽东高韬远略、气吞山河的伟人形象。近景山体上竖直的墨线压住厚重的色调,显示出直冲云霄的势头,而这种势头又被长短不一的横线多层次地截断,遏制了上冲的感觉。人物设置偏向画面的右侧,又面向画外,这样就将画面之势引向画外,冲向更广阔的天地,形成画面宏大的精神气度。

远景以深远法画成,由浓而淡的墨色,使画面向远处无止境地延伸,创造出辽阔的意境。这样高远和深远的结合,在横与纵的空间,以有限的画面表现了无限的意境,使这幅作品具有雄健博大的气度,象征着共产党人力挽狂澜的英雄气魄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生动再现了一个伟大政治家、军事家雄才远略的革命胸怀和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转战陕北》中的笔墨概括凝练、扛鼎有力,粗笔大线,抑扬顿挫,豪放中见稳健,淋漓中见沉厚,有强烈的主观表现性和笔墨自主性。在此作中,石鲁对笔墨的处理注重“意”的表现,不拘泥于具体物象的客观表达。前景主要山体以浓重墨线勾勒结构,再附以大笔皴擦,十分概括。阳面渲染红色,粗重的墨线与厚重的朱砂、赭石等色交叠挤压,浓墨重彩,塑造出突兀而立、朴实雄浑的西北高原的艺术形象,造成了热烈、沉雄、厚重与伟岸的气势。人物构图虽小,却是整幅画中最浓重的一处墨色,在虚淡的远景的衬托下,显得极有分量,稳稳地压住了全局。

一幅名作的诞生,是作者无数次的探索推敲的结果,没有谁可以轻而易举。石鲁的这幅作品也是经过重重考验得以成为经典。我们来看看他为这幅画所做的探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石鲁先生绘《转战陕北》的写生稿。

转战陕北 钢笔稿之一 石鲁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转战陕北 钢笔稿之二 石鲁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转战陕北 钢笔稿之三 石鲁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转战陕北 习作之一 石鲁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转战陕北 习作之二 石鲁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转战陕北之毛泽东像 草稿 石鲁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转战陕北 草稿之一 石鲁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转战陕北 草稿之二 石鲁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转战陕北 草稿之三 石鲁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编者:罗小宝(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铜川书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三级美术师)























Table

of

contents


/// 03 ///


▷ 作 者 简 介 ◁

石  鲁


(1919~1982), 中国现代中国画家。原名冯亚珩,1919年12月13日生于四川省仁寿县,1982年 8月25日卒于陕西省西安市。曾任西北美协副主席,西北画报社社长,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美协陕西分会主席,陕西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

从50年代起,积极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1959年创作《转战陕北》、《延河饮马》 ,翌年创作《东方欲晓》等作品。这些作品以黄土高原为题材,构思巧妙奇特,独具匠心,开创了以传统山水画形式表现重大革命历史主题的 崭新道路,成为他进行新的艺术探索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引起美术界的广泛赞扬,被称为长安画派的创始人。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未标注和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