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书画院(铜川美术馆)欢迎您!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带您一起“云”欣赏 | 植树节来看看古人怎么画树

2023-03-12 12:24:44   来源:   点击:5551



树作为中国山水画中的一个符号形式,对山水画构成起着重要作用。


古人说:“凡画山水,林木当先,峰峦居后。峰峦者山之骨,林木者山之眉目,未见骨骼,先有眉目,故林木须要精彩。譬如诸人形骨骼匀停,而眉目俗恶,乌得成佳士?譬诸军旅,前锋不扬,何以张后队?故古人未练石先练树。”


意思是山如人的骨架,树如人的眉眼,如果人体态均匀,但相貌不好看,这人便称不上貌美,画也是如此。

 

1


魏晋以前的山水画中的树,并非等同于自然界的树,而是完全的理想化,寄托着人类早期对死亡和永生的理解。

 

西汉《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局部

2


到了魏晋,树的表现形式在晋顾恺之的《洛神赋》中有所体现。树干及树叶的结构均以线的粗细勾勒,尽管树姿单一,但整体画面已经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馆藏

3


隋唐时期出现了真正的山水画卷,展子虔的《游春图》,描绘贵族春游的情景。虽然在南北朝的基础上有所改善,但其树的姿态还是没有变化,手法比较稚拙,分布均匀。

 隋 展子虔《游春图》

唐 杨升 《蓬莱飞雪图》 故宫博物院馆藏

唐 佚名《树下美人图》 日本热海美术馆藏


4


五代十国时期上承唐下启宋,在绘画创作的方面大多在以开封为中心的中原、以成都为中心的西蜀、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三地区内云集了大量画家。山水画逐渐走向成熟,尤其是竖构图的长卷,呈现了南北方地域差异的特色。各种皴法完备,墨法进入新一个阶段。此时树在山水画中大量出现,表现手法多样,皴、擦、点、染一应俱全。


五代后梁 关仝《山溪待渡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巨然 《万壑松风图》


5


宋代是山水画的黄金时期,树的表现形态又有所发展,范宽夹叶树画法马远竹子画法郭熙蟹爪树画法范宽鹿角树画法李迪柳树画法等出现,树经画家的夸张,结实有力,被赋予了情感色彩。其中,米芾开创的水墨山水新风尚,以横点树之形,并加以渲染的手法,更加丰富了树的表现技法。


宋 米芾《云起楼图》 美国华盛顿特区弗里尔美术馆藏

宋 李成《晴峦萧寺图》局部 

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

宋  范宽《雪景寒林图》局部

宋 郭熙 《幽谷图》局部

宋  马远《踏歌图》局部

宋  李迪《风雨归牧图》局部


6


元明清时期,画家根据画面的需要,从树的生长规律及树的造型特点,再到各种表现方法,都成功展现出树的千姿百态和精神内涵。“树”已经成为画面结构脉络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元 倪瓒 《六君子图》

元 钱选《王羲之观鹅图全卷》局部 

明 唐寅《山水册页》

明 盛茂晔《唐诗意山水图册》

明 傅山傅眉 《山水花卉册》

明 恽向《山水册》局部

明 佚名《岩壑清晖册》

明 张路《渔夫图》局部

清 金农 《古树》

 清 董邦达 《苏堤春晓》局部
清  恽寿平《山水花鸟图册之山水》局部


山水画注重情景交融、借物抒怀的意境,而人与山川树木的和谐沟通,便是意境所在。就中国山水画中的树木而言,树木在中国的山水画中以其自身独特的美感,使画面更加的饱满、和谐统一,增加了画面的表现力,有“画龙点睛”之效。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过:“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了树木在画面中的装饰作用。


纵观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山石”,“云水”,“树木”与“点景”是画面构成的主要元素。“树”在其中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大树”,“小树”,“远树”或“苔点”等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却给人以相同的视觉美感与艺术象征。山水画中不能缺少树木的装点,但是仅以树木为题作画,却能自成一格,别有情趣。





来源:美术报



 开展双拥共建,构建和谐铜川

END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未标注和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我们不做商用,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